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契税纳税申报表、契税完税证》式样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9:49:13  浏览:96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契税纳税申报表、契税完税证》式样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契税纳税申报表、契税完税证》式样的通知
国税发[1997]177号

1997-11-25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宁波、厦门、青岛、深圳市财政厅(局),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四川、甘肃省(自治区
)及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现将契税纳税申报表、契税完税证的式样及有关说明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契税纳税申报表是契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时以规范格式向征收机关申报纳税的书面报告,也是征收机关审核纳税人税款缴纳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纳税人必须按照税收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报表中的填报要求,向土地、房屋所在地契税征收机关如实申报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的成交
价格和应纳契税额,并按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缴纳税款。
本通知所附契税纳税申报表式样为全国统一的基本格式(一式两联)。各地可根据需要,并结合本地的情况和特点,对表的格式和项目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表内各栏目尺寸大小、字体规格等,可由各地根据需要自定。
二、契税完税证是契税征收机关自收税款、滞纳金及委托代征单位代征税款、滞纳金时使用的完税凭证。
完税证边沿尺寸规格为13.06cm×18.15cm(此尺寸是按787mm×1092mm规格的平板纸计算的,即:787mm÷6张=131.1mm/张,1092mm÷6张=182mm/张,每张票留0.5mm的纸张裁切偏差,则完税证的边沿尺寸为13.06c
m×18.15cm),票证内各栏目尺寸大小、字体规格等,可由各地根据需要自定。“实缴金额”栏的金额分位线及“金额合计(大写)”栏的大写金额单位是否需要,也由各地自定。需要分位线的,位数设至“十万”位,大写金额单位也相应设至“拾万”位。
完税证一式三联,各联用途和颜色为:
第一联(存根),征收机关留存(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收据),交纳税人作完税凭证(白纸红油墨);
第三联(报查),定期上报县级征收机关备查(白纸蓝油墨)。
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设联次,但前三联的次序、用途和颜色不得改变。
三、完税证字号的编制方法全国统一。字号由印制年代、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税种名称、票证种类及号码组成,号码位数由各地根据用量自定。如北京市1998年印制的“契税完税证”,字号应编为“(98)京契完××号”。同一年分次印制的,应连续编号。
四、契税完税证由各省级契税征收机关集中印制。第二联(收据)套印省级征收机关的票证监制章。
五、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1.契税纳税申报表式样及填报说明
2.契税完税证式样
附件1:
省、自治区、直辖市
契 税 纳 税 申 报 表
税款所属时间: 年 月 日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
|纳税人名称 |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
|------------------------------------------------------|
|开 户 银 行| |银 行 帐 号| |
|-------|----------------------------------------------|
| |合同签订时间 | |
| |-------|--------------------------------------|
|土 地 房 屋|土地、房屋地址| |
| |-------|--------------------------------------|
| |权属转移类别 | |
| |-------|--------------------------------------|
|权 属 转 移|数 量 | 平方米|
| |-------|--------------------------------------|
| |成 交 价 格| 元 |
|-------|----------------------------------------------|
|税 率| |
|-------|----------------------------------------------|
|减 免 税 额| 元 |
|-------|----------------------------------------------|
|应 纳 税 额| 元 |
|-------|----------------------------------------------|
| | |
| | |
| 备 注 | |
| | |
| | |
|------------------------------------------------------|
|纳 税 人| | 法人代表 | | 经 办 | |
| | | | | | |
| | | | | 人 员 | |
| | | | | | |
|签 章| | 签 章 | | 签 章 | |
--------------------------------------------------------
(以下部分由征收机关负责填写)
--------------------------------------------------------
|征收机关 | | 接 收 人 | | 审 核 | |审核人员| |
| | | | | | | | |
|收到日期 | | | | 日 期 | |签 章| |
|-----|------------------------------------|----|------|
| 审 | |征 收| |
| | | | |
| 核 | | | |
| | |机 关| |
| 记 | | | |
| | | | |
| 录 | |签 章| |
--------------------------------------------------------

契税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本表适用于承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契税纳税人。该纳税人应在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或者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后十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契税征收机关填报契税纳税申报表。
二、本表填写一式两份,送征收机关一份,申报单位或个人留一份。
三、“合同签订时间”栏按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或者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日期填写。
四、“土地、房屋地址”栏按纳税人所承受权属的土地、房屋的具体座落位置填写。
五、“权属转移类别”栏按转移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形式填写,具体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土地使用权赠与、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七种方式。
六、“数量”栏按纳税人承受使用权的土地面积、承受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填写。
七、“成交价格”栏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纳税人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折算成人民币金额)填写。
附件2:
省、自治区、直辖市
契 税 完 税 证
(98)京契完××号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征收机关:
------------------------------------------------------
|纳税人名称 | |纳税人地址| |
|------|---------------------------------------------|
|税款所属时期| 年 月 日 |第
|------|---------------------------------------------|
| 税 目 | 计 税 金 额 |税 率| 减免税额 | 滞纳金 | 实 缴 金 额 |一
| | | | | |---------------|
| | | | | | | | | | | | | |联
| | | | | |拾|万|千|百|十|元|角|分|
| | | | | | | | | | | | | |∧
|------|-----------|----|------|-----|-|-|-|-|-|-|-|-|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机
|------|-----------------------------|-|-|-|-|-|-|-|-|
| 金额合计 |(大写) 拾 万 千 百 十 元 角 分 | | | | | | | | |关
|----------------------------------------------------|
| 征 收 机 关 | 委托代征单位 | 填 票 人 | | |留
| | | |备| |
| | | | | |存
| | | | | |
| (盖 章) | (盖 章) | (章) |注| |
| | | | | |
------------------------------------------------------



1997年11月25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和加纳关于贸易和支付协定项下余额偿付办法的换文

中国 加纳


中国和加纳关于贸易和支付协定项下余额偿付办法的换文


(签订日期1981年7月16日 生效日期1981年7月29日)
             (一)我方去文

加纳共和国贸易部长
文森特·布拉先生阁下:
  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认,我们双方经过友好商谈达成协议如下:

 一、鉴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纳共和国政府长期贸易和支付协定”于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期满终止,自一九八一年八月二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一切自然人和法人之间所进行的一切商业和非商业交易和汇款的支付均以双方同意的可兑换的货币进行。

 二、为了办理一九八一年八月二日以前开立的信用证或进行的汇款等支付事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签订的中、加长期贸易和支付协定第十二条所述“加纳塞地清算帐户”继续保持六个月(自一九八一年八月二日至一九八二年二月二日)。在六个月期满时帐户余额经双方银行核对一致后,由负债一方在一九八二年二月三日至三月四日的三十天内以双方同意的可兑换货币偿付。
  上述如蒙阁下复函确认,我将不胜感谢。
  顺致崇高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大使馆临时代办
                         董 学 林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

             (二)对方来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纳使馆
临时代办
董学林先生阁下:
  我荣幸提及你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81026/VN号来函并确认经过对你终止中加长期贸易和支付协定建议的一系列讨论达成如下协议:
  (内容同我方去文,略。)
  请接受我崇高的敬意。

                           加纳贸易部长
                           文森特·布拉
                            (签字)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内容提要:许多省将GDP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干部政绩的标尺,GDP的增长率影响干部升迁。所以,一些官员为了在有限的任职期内多出“政绩”,不顾地方发展实际,无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大搞征地拆迁,引进新项目。由此而引发的征地拆迁纠纷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矛盾纠纷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结合审理涉征地拆迁案件的司法实践,从审理过程中发现的当前征地拆迁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并结合地方实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程度、城市化进程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极为普遍的指标。国家要发展经济,势必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而征地拆迁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繁杂、影响大的工程,工作中稍有失误,即会产生群体性纠纷、集体上访事件等严重社会问题。要想解决征地拆迁纠纷,就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病因后再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

  一、当前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征地拆迁的情况来看,整体上是较为稳定、有序地进行,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征地拆迁工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来讲,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征地拆迁法律法规不完善

  因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不统一,省与省之间差距较大,很难制定出较统一的征地拆迁标准。再加之地方风土人情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制定一致性规定的难度。当前我国涉及征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征地拆迁的进度,也制定了实施细则、规章等,但在具体的征地拆迁中,处理实际问题时,也会经常出现困难。问题多表现为:一是在补偿规定不统一。同一地区、相同性质的土地所获得的补偿价格不等,农村和城市的补偿标准相差甚远,1亩地相差可达4万元左右。二是补偿的标准明显偏低。另外,涉及征地拆迁后的安置、补偿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亦没有原则性的规定,也使得征地拆迁无法高效、稳妥地进行。

  (二)利益群体之间博弈不平衡

  总体上看,征地拆迁工作涉及的利益群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被拆迁人三方。在具体制定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多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希望较快地、稳妥地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而开发商则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被拆迁户则多是从自身合法权益角度考虑,希望最大限度的获得补偿、安置。但在征地拆迁进行时,三方利益需要进行博弈,三方地位明显不平等,地方政府、开发商相对于被拆迁人,不论是在信息量上,还是在法律意识、文化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被拆迁人在规则制定、实施等过程中均没有发言权,一些地方还采用隐蔽做法,群众还处于不知晓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征地拆迁的公平性。

  (三)征地拆迁中“三不公”现象较严重

  当前征地拆迁工作,特别是广大农村,涉及的前期准备工作落实的十分不顺畅。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运行阶段刻意规避民众的各项权利;另一方面,民众对自身的各项权利知之甚少;再加上监督机构、社会媒体关注度不够,使得“三不公”现象,即“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又有抬头趋势,使得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一些乡镇对待征地拆迁,前期不公开征地范围、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第三方中介机构名称、委托评估机构名称、征地拆迁监督电话等等,被拆迁户对征地拆迁信息一无所知,使得征地拆迁三方信息严重不对等。而涉及的补偿标准不统一、分配安置房与金钱补偿不均衡等严重影响着被拆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涉及拆迁安置存在的不公正对待,地方政府机关对被拆迁户有区别地对待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等等。“三不公”现象的抬头趋势,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级行政机关、地方监督机关、社会媒体的监督职责未充分履行。

  (四)征地拆迁安置保障工作不完备

  就法院人员参与征地拆迁安置的前期工作来看,笔者发现相关的后期保障工作准备的十分不充分,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先进行拆迁,后计划安置等保证性配套工作。土地对于一些农村居民来讲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命根,丧失土地就意味着丧失谋生手段,所以在对待征地拆迁工作他们有诸多顾虑。而有关行政机关在制定征地拆迁方案过程中,忽视了民众生存、稳定的相关保障性工作计划,相应的安置配套保障措施不到位。使得在征地拆迁后出现了民众“失地、失居、失业、失医、失教” 等“五失”现象发生,被拆迁户有如此多的后顾之忧,难以积极地配合到征地拆迁工作。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地方行政机关对征地拆迁工作缺乏责任心,全程规划缺乏计划性,全局意识还不够强等等。

  (五)征地拆迁工作延伸性损害增多

  在制定征地拆迁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施工规划阶段,相关责任人员未对征地的地点、范围进行合理性考量,在拆迁后出现延伸性损害;另一方面,相关配套设施未能同步建立,偷工减料现象存在,也促成了延伸性损害的发生。实践中出现的延伸性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公路占地未能合理横穿耕地,致使原有的灌溉设施难以发挥效用,或者被废弃;因修建公路致使公路两侧农田因排水问题而减产或颗粒无收;因工程施工遗留的化学制剂对农用耕地的隐形影响如无法耕作、减产、养殖水产品数量大减等等,影响较为严重。另外,再加上引进项目企业自身能力、素质不高,常常出现刚引进,即出现负面环境影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与民众的感情。

  二、解决当前征地拆迁矛盾的路径

  总体来看,征地拆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征地拆迁过程中,需要对包括前期准备、规划实施、后续保障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依托各个机关综合发挥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征地拆迁计划的终极目标。

  (一)征地拆迁前的准备工作

  任何工作要想实现预期效果,按部就班有序开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在计划实施前进行周密的部署,细致的研究,准备工作做得不细致,对迁后的计划实施将会产生非常大负面影响。

  1、全方面、多角度的法制宣传

  要想做好征地拆迁工作,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法制宣传。在具体宣传过程中,一方面要着重对工程开展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宣传中应做到有理有据,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宣传方法上要有效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另一方面,对征地搬迁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全面而具体的宣传,包括三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实现为征地搬迁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当然,作为法制宣传,离不开法院等司法机关的有效支撑。作为法院,可以采取巡回审理、普法讲座、普法宣传等等,为征地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法制基础。

  2、多层次程序性准备

  征地拆迁工作要想落实得快速、有序,有理、有节,就需要地方政府、被拆迁村委会、街道办、社区服务所等有关单位、组织,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动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应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督体系,包括公布征地拆迁事宜,如征地拆迁范围、征地拆迁补偿方式、征地补偿标准、拆迁补偿标准、后续保障性措施、委托评估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监督投诉电话等等。建立科学的土地评价制度,形成系统的评价流程,对外公开,对内有效约束,保证各项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3、全程、周密计划安排

  征地拆迁是一项系统而具体的工作,需要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相关法律服务机关对计划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再付诸实施。在有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择有利于居民、农民的方式进行。从计划阶段,就要对所有征地拆迁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事项进行考虑;就征地拆迁从计划到实施再到后续保障全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就后期人员安置、工作安排等涉及民众生活的保障性工作可行性研究等等,即保障各项工作快速、高效、稳妥地进行。

  (二)征地拆迁进行中的相关工作